监控评价
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控评价 >> 正文
新“双高”建设 须精准把握四个向度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4/07 09:17:23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 年 03 月 17 日 07 版
当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 年)(即
第二期“双高计划”,以下简称“新‘双高’”)已正式启动。这是深入贯彻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较于 2019 年启动实施、2024 年完成建设任务的第一期“双高计划”,
新“双高”在政策规划设计、目标任务设定、评价机制设计方面呈现了系
统性优化。新“双高”更加聚焦高职教育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紧密对接,更加强调院校对地方主导产业的作用
和贡献,更加突出院校的社会需求匹配度和成果成效的贡献度。在后续全
方位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新“双高”建设相关各方应精准把握四个向度,
以高职教育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旨归,致力增强高职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主动性和引领性,强效助力高质量发展大局,
积极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应立足发展大局,极大增强高职服务战略能力。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
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使命。新“双高”
建设应成为相关领域制度供给和机制创新的动力源泉,推动高职教育深度
融入发展大局。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和高水准应用技术供给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双高”建设须主动
对接国家战略布局,紧密围绕重点产业需求,构建相匹配的院校布局、专
业结构和技术服务体系。要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
86
培养模式,培养大批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要发挥高水平高职的引领作用,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向“小而精”发
展,促进普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型,推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形成强耦合。
应深化产教融合,强力激发高职办学主体活力。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
最为紧密的跨界教育。新“双高”建设应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
素升级、层次升级和互动机制升级,有效构建资源集聚的联合体生态圈,
推进合作主体、合作平台和合作功能的多跨协同。要充分发挥已组建的一
大批国家和地方各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联盟、
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新型平台的积极作用,有效集聚资金、技术、人才、
政策要素,推动政校行企研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
效落实多主体共建共管共治。引领推动院校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为突破
口,联结不同场域,推进多跨协同、融合发展,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和
效益叠加,强力激发各类办学主体的活力,为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应用
技术研发和相关社会服务提供坚实支撑。
应坚持质量为本,迅猛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
命线,关键办学能力是确保高职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新“双高”建设应
把办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推动优质资源
共享,切实加强“五金”(专业、课程、教材、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建设,着力打造
一大批高水平专业集群;积极开发“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专业课、基
础课,着力建设一大批一流核心课程;积极建设校企政行多方参与的教材
87
开发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着力迭代一大批优质新形态
教材;积极打造“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着力建设
一大批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加大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着
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研发和行业应
用等综合能力,为办学综合水平迅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应强化统筹协同,高效汇聚多元发展合力。新“双高”建设堪称当前
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职教领域最为重大的建设工程,需要统筹国家和地方
各层级、院校和行业企业各方面力量,系统设计协同治理,高效汇聚多元
发展合力。教育部、财政部是新“双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坚持顶层
设计、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变革,实现扶优扶强与均衡发展的有
机统一。地方政府是新“双高”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应加强区域制度供给
和财力物力支持,提升职业院校内外部要素协同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区域
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院校是新“双高”的承接者和实体建设者,
应紧紧围绕建设目标和任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走在前
列、勇立潮头”的闯劲,扎扎实实推进建设各项工作,强力推动学校和关
联的行业企业等各方共建共享,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构建数
字化教学新生态,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引
领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祝鸿平,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上一条:“新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性指引” 下一条:职业教育国际创新呈现八大趋势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