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4 日 06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经济汇入生活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贯
的办学路径。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在产、学、研、创、培多方面紧密合作,
紧贴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深度融
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环境,以“三新”提“三度”,全面服务教育
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 1. . 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 提升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
为体制机制创新“架桥”。在由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组成的“三级贯通式”校企合作治理框架下,陆续出台了
学校层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等 10余项制度文件,
并围绕落实教育部“一体两翼五重点”任务,不断创新强化产教融合体制
机制保障。学校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南开大学牵头组建 3 个行业产教融
合共同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发挥共同体单位各方优势,推
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高度契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
创新链有机衔接,实体化运行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新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
同体被天津市列为重点建设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报送的《打造共同体做好
“五道题”》入选 2024 年教育部典型案例。通过建设新型共享载体,实现
主体聚集和资源整合,打造了行业领衔、企业领跑、高校助力的体制机制。
为产教协同发展“聚智”。学校与天津胜美科技、新大陆集团、莱茵科
斯特等世界知名和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17 家,形成“1+1+N”的产
103
业学院发展模式。其中,依托与瑞士 GF、德国蔡司共建的模具产业学院,
校企共同研发技术成果 31 项,10 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 项填补了华北地
区精密模具制造领域的空白,为海鸥表业民族品牌研发精密模具作出贡献,
创造产值 3700 余万元;累计向京津冀输送模具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3000
余人;承办 2024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排位赛和冠军总决赛,
学校师生选定对企业生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参赛,并在冠军总决赛
中摘得唯一金牌。
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建成海教园大学科技园轻工分园,吸纳 9 家
企业入驻,承办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四届产教融合大赛,构建起“学校+众创
空间+孵化器+科技园”的全链条创孵体系,为师生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渠
道,在 2024 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学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37 项,校企对接落地成果 7 项,实现以竞赛促科技、以竞赛促就业,助力
新质生产力培育。学校与中电科共建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天汽模、
胜美科技共建精密模具、智慧服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引进中徽科技公司,
盘活“塑机厂”地块,建设新能源产教融合基地,升级国家级虚拟仿真基
地的应用场景,成功打造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系列化功能的实践基地群。
2024 年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100 余项,技术服务到款 1000 万元,培训收入
1033 万元,创历史新高。
2 2. . 构建人才共育新生态 提升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精准对接产业体系。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瞄准国家重大发展
战略和天津市“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协
同发展和精准对接。发挥模具设计与制造、光伏应用技术 2 个国家级“双
104
高”专业群头雁效应,带动“大数据技术”“智慧商贸”等 5 个天津市、校
级特色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AI 赋能专业转型,新增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技术等 2 个专业,获批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等 6 个天津市产教融合专业,并
在 26 个专业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通过率 99%。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路径,
建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模式,
与明阳风电等 30 余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覆盖全部 36 个专业;校
企共建产教融合虚拟教研室 6 个,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 6 个、在线开放课
程 30 余门,出版教材 25 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第一批职
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人工智能技术等 3 个专业获批天津
市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
师资共建提升能力。学校重视师资能力建设,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
作室 1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3 个;建成 1 个国家级、5 个市级、10 个
校级的三级创新团队。同时积极搭建专家智库平台和师资共享平台,组建
由陈军、王成山院士领衔,包括李小宝、潘德月等行业大师、全国技术能
手、企业首席技师在内的共计 35 人的“科学家+工程师”导师团队;与特
变电工等企业建立 10 余个国内外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实行校企师资互兼
互聘,打造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用产业导师 173 人,选派专
业教师到 117 家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助力企业解决技术瓶颈。
3 3. . 开拓国际合作新路径 提升职业院校的贡献度
学校牵头完成 3 个海外鲁班工坊建设,牵头建立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
心,落户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执行秘书处,建成全国唯一的鲁班工
105
坊建设·体验馆,年均接待中外政府部门、院校、企业参观交流 1 万余人
次。
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定期与新能源、智能制造行业企业举办供需对接
会,以鲁班工坊为平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中资企业“走
出去”搭建实体桥梁,先后为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等 20 余家准备赴埃及
投资考察和已在埃企业,建立双向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媒介。依托埃及鲁班
工坊,在拥有 170 家入驻企业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成埃及鲁
班工坊培训就业基地,助推埃及鲁班工坊学生实习就业,为在埃中资企业
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中埃发展战略对接及“一带一路”的携
手共建。
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依托已建成的鲁班工坊,累计为海外中资企业
和本土企业培养学历生和员工 6300 余人次,其中埃及鲁班工坊被列入埃及
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发布的《TE2.0 改革》“卓越基地”试点,首次实现埃及
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 1000 余人。学校 2022 年顺利承办首届世界职业院
校大赛“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本校学生和埃及鲁班工坊 2
名学生组队参赛并荣获金奖。2024 年,埃及鲁班工坊学生参加第二届世界
职业院校大赛总决赛争夺赛获得银牌和铜牌各一枚。招收鲁班工坊 4 名留
学生,实现国内外中高本贯通式人才培养,为学生能力和学历提升提供通
道。
校企共研国际化优质资源。校企开发 5 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
标准及配套双语资源,《中文+职业技能》教材已经出版并应用推广,并立
项市级 8 门国际化课程标准。开展全方位国际校企合作实践,校企携手共
106
研国际装备——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鲁班工坊技能人才
培训和国际化技能大赛训练;校企共研的“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推广中心项
目”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际合作“一带一路”项目立项及专项资金
支持。此外,获批国合署援外项目资金,对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鲁班工坊 3
个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与艾因夏姆斯大学鲁班工坊共建 EPIP 研推中心,
进行 EPIP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作者:吴庆玲系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李云梅
系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