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5 日 01 版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寥寥数语,却振聋发聩。“实干”,短短两个字,吹
响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
“实干”,同样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到 2035 年建成教育
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
盼的“国之大者”。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
讲话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战略部署,从 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
开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
教育强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2025 年,中国教育正蓄势突破、高位推进。
(一)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大局,坚定“实干”的使命
感。
近百年前,陶行知在乡村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合一”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到了当代,张桂
梅扎根山区 40 多年,帮助无数贫困女孩圆梦大学……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手
中传递着薪火,身旁演奏着弦歌,他们的热情与坚守从何而来?正是源自
心底那份强烈的使命感!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总
书记在 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道出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
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民族未来,连接万家幸福。在建成
74
教育强国的征途上,这份崇高的使命感,应该渗透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
精神血液里,反映在每一次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中。
这份使命感的由来,源自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理念
的深刻领悟,源自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导向的高度认
同,也源自对“两个大局”之下的“形”与“势”的新认识、新判断。
——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趋势。
1965 年,“摩尔定律”的提出,直观地揭示了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之快。
60 年后的今天,以 ChatGPT 和 DeepSeek 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迅
猛发展,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科技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加速。
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这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之下必须正视的新
趋势。新趋势下,人才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
争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同时,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诸多挑战,发展教育事业是破解
人类面临的共有难题的必由之路,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以“年”为刻度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
位居前列,年经济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
在 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以“天”为刻度来看:每天生产 8 万多辆汽车、340 万台智能手机,寄
送超过 4.7 亿件快递……中国经济的活力毋庸置疑。
但,挑战仍在。
从国内发展需求来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全面进步的关
键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
型人才以及新科技成果。
75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
要求更加迫切,教育高质量发展无疑是破题的关键。
——三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
辉煌成就,为世界各国所瞩目,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问
题。
一方面,教育布局结构还不完全协调,城乡、区域等教育资源配置还
需继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如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需持续探索。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慢慢调整、缓缓探索,已经不能适应
当前全球竞争新格局对拔尖创新人才、战略急需人才的需要,变革升级人
才培养模式,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正视的紧迫课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教育强国建设是关键的战略支撑,
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寄托着民族的希望。
置身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
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是指引我们更好进行教育强国建设的“方
法论”。
“2025 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面对全新任务,
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学明白、想明白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点要点、教育强国建设的必争领域、改革攻坚的
着力点,干明白、悟明白谋划推进的工作闭环、有效方法,以点的突破带
动全局工作深入推进,加强教育战略研究,切实推动强国建设。
(二)建成教育强国,必须锚定战略目标,找准“实干”的方向感。
讲一个“艄公掌舵”的掌故。黄河晋陕段过去曾有摆渡船,有经验的
老艄公在掌舵时,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眼睛总是盯紧远方、端正航
76
向,这样才能把舵掌稳。
小故事蕴含着大哲理。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更要锚定目标,把好
方向。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纲要》擘画的“两步走”战略,有两大时间节点:2027 年和 2035 年。
如今,距离实现“第一步”的目标只剩两年左右的时间。
锚定目标,校准方向,时不我待。
《纲要》确立了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
“第一步”是到 2027 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
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
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
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
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是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
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
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
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透过这些目标,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得以充分彰显,
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
同力、国际影响力得以充分展现,体现了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水平、
注重国家战略规划的衔接呼应,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引。
——围绕“八大体系”系统推进。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教育强国建设需秉之“纲”,就是《纲要》。这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
77
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这就要求
我们在实干过程中,必须把谋划实施《纲要》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主线。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
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把握好“六大特质”,
构建好教育强国的“八大体系”。
“八大体系”,像支撑架一样牢牢撑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主体结构,让中
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走得更稳健、更踏实。从“八大体系”的基本结构
到“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每一个方面都紧紧围绕着教育强国的战略目
标。
——盯牢主攻方向奋力突破。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敢为天下先”
的气魄与力量。
2025 年初,大家热议的“杭州六小龙”的骨干成员,绝大多数是中国
自主培养的人才,其中很多人是“90 后”甚至“00 后”。他们是新一代中
国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教育坚持加强对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结出的硕果。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说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
略博弈的主战场,那么人才竞争就是这场博弈的“胜负手”。以国家重大战
略需求为导向,优化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一任务重要而急迫。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
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正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
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教育、科技、人才,恰似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共同驱动着“教育强国”号巨轮迎风破浪、扬帆远
78
航。
(三)建成教育强国,必须讲求策略与方法,把握好“实干”的节奏
感。
实干讲求策略,方能事半功倍。
《纲要》“两步走”的目标安排,系统考虑了教育强国建设近期与中远
期的统筹协调,明确不同时期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的
有机衔接。
“智者顺时而谋。”教育强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基于现实、尊
重规律,制定恰当的策略与方法,蹄疾步稳走好每一步。
——“谋定而后动”,遵循《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制定更为细致的
“施工图”。
今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
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
高位推进之年。
当下,教育部正在部署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
是对《纲要》提出的教育目标任务的细化和分解,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绘制的更加细致的“施工图”。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要把方向变方法,把想法变办法,把目标变举
措,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各项工作。
“谋定而后动”,方能稳操胜券。
——“牵牛要牵牛鼻子”,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深入推动教育科技
人才良性循环。
2024 年 9 月,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启动,旨
在打通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移转化中的堵点、卡点,推动高
79
校与企业“双向奔赴”。下一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
移转化中心也在研究探索中。
不止于此。2024 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智慧教
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随即上线, “很有数”的中国教育正从“3C”迈向“3I”。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一大重点任务。
牵住“牛鼻子”,教育强国建设可以更好地行稳致远。
——“试点先行”,鼓励支持各地发挥首创精神,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制
度成果。
“试点先行”是我们党所锻造,并在实践中屡屡被验证可行有效的一
项治理策略和方法论工具。
要实现《纲要》擘画的目标蓝图,不妨把“试点先行”作为未来几年
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策略,可以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试点区域和单位,
充分尊重各地各学校的首创精神,尤其是针对一些教育痛点、难点问题,
可以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及时复盘并推广成功经验。
通过试点,可以逐步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标准、路径,让教
育强国建设获得新的“加速度”,进入更快、更稳的高速轨道。
在资源配置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在教育教学上,
如何让更多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在新路径开辟上,如何更好突
出数字赋能,发挥智慧教育新优势……这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的重
点、难点问题,都可以作为“试点先行”的重要发力点。纵深推进新时代
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优化各项体制机制,也是“试点先行”的重要突破点。
(四)建成教育强国, 必须挺膺担当,增强“实干”的责任感。
为什么“时时放心不下”?只因责任在肩。这份责任,必将落在每一
80
位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人肩上。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系统全体工作者发扬钉钉子精神,
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
“冲锋号”为谁吹响?“动员令”为谁发出?义不容辞冲锋在前的肯
定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当前和
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全体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责大任。
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基本路径是
什么,对于这些核心问题,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
握。唯其如此,方能以更高远的政治站位、更宽广的教育视野,认清自身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所处的位置、应当承担的任务。
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宣传工作者……身份虽有
不同,责任不分大小。积极谋划一系列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
重大保障,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尽职尽责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关心
关爱每一位学生,探索研究符合当下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
规律与方法,做好最新教育政策的“解码器”“共鸣箱”、讲好中国教育故
事……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全体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凝聚起强大
的社会协同力。
每年全国两会,教育相关话题都是代表委员探讨最多、社会关注度最
高的内容之一。毕竟教育问题连接万千家庭、关乎亿万青少年,这就要求
全党全社会紧密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参与到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教育
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健
81
全部省战略会商和共建机制,加强区域协调联动,鼓励各地各校先行先
试……带头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共同参与教育强国建
设的良好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应紧密合作、同向发力,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
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打造各种级别和体量
的“教联体”,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更好实效。
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人都不应做旁观者。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习近
平总书记用钉钉子的比喻告诫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做支撑,方能不
辞劳苦、不厌其烦,把一颗颗钉子钉准、钉牢、钉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发扬钉钉子
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精神境
界,“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历史担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育强国建设的春风习习吹来,
我们要以“百舸争流千帆竞”的豪迈气势,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精诚
团结,让“教育强国”号巨轮于潮起处搏击风浪,向深水区扬帆远航。
2025,实干!
2025,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