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评价
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控评价 >> 正文
人工智能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对全球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观察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4/07 09:32:43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03 月 20 日 09 版
在人工智能不断迭代的今天,全球高校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教育的
内涵和外延。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将大语言模型开发纳入本科生必修课,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数字孪生课堂”,再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
本科生用自主研发的脉冲神经网络控制四足机器人穿越复杂地形,一场场
课堂革命折射出全球顶尖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逻辑——将教育系统改
造成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课程理念革新 从知识传授到认知进化
构建动态知识生态系统。例如,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了“人
工智能课程引擎”三级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算法框架和系统应用。
在基础理论层面,实验室每 5 年重构一次数学基础课程,2023 年引入了微
分几何和拓扑学概念来解释神经网络流形。在算法框架层面,实验室设置
了“顶会响应机制”,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国际机器学习大会等国际顶
尖会议的获奖论文会在 48 小时内进入该实验室的教学案例库,确保学生及
时接触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在系统应用层面,实验室与美国开放人工智能
研究中心(OpenAI)、深度思维公司(DeepMind)建立了“技术预见通道”,
提前 6 个月预研下一代大模型教学方案。
培养“反脆弱能力”。反脆弱能力,是一种从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事件中
收获有益结果的能力。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推行“黑天鹅教学
法”,每学期预留 30%的课时,用于探索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技术方向。在
168
2024 年春季课程中,学生团队基于未正式发布的 GPT-4.5(OpenAI 公司研
发的人工智能模型)技术文档,开发出新型提示词优化框架,相关成果被
纳入课程教材。
塑造“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指人对自己认知和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
解。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发了“认知增强课程”,通过脑机接口实时
监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在机器学习基础课上,人工智
能系统会根据学生前额叶皮层激活模式,动态调整授课难度和知识呈现方
式。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融合,实现了课程讲授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课程体系架构 多维融合的知识网络
基础理论重构。英国剑桥大学开设“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学发现”课程,
将传统数学分支重新组织为微分流形和张量计算(面向几何深度学习)、随
机矩阵理论(服务大模型参数分析)和拓扑数据分析(支撑图神经网络)。
剑桥大学充分释放了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课程融合的潜能,形成了人工智
能赋能科学发现(AI4Science)的新范式。
技术栈垂直整合。技术栈是在软件开发或系统构建过程中使用的一组
技术和工具的集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智能系统开发”课程构建了
四层教学体系:光子芯片设计(物理层)、神经架构搜索(算法层)、分布
式训练框架(系统层)和多模态交互系统(应用层)。其学生团队在 2023
年实现了从硅基芯片设计到多模态大模型部署的完整技术链,开发的类脑
芯片能耗仅为传统图形处理器的 3%。
跨学科知识熔炉。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注重跨学科知
识的融合。该院开设的“人工智能+X”学位要求每名学生完成 3 个跨领域
169
项目:生物医学方向,使用扩散模型预测蛋白质折叠路径;城市科学方向,
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仿真系统;人文艺术方向,开发文学风格迁移大模型。
该学院 2023 届毕业生 19%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初创企业,7 项研究登上国际
顶级科学研究期刊《自然》、《科学》的封面。
教学方法创新 虚实交织的认知革命
采用增强现实教学场域。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孪生课堂”构建了三
维教学空间,引入 Transformer(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序列模型)训练大
模型。
建立自主进化的知识库。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课程内容生成系统
(CourseGPT),自动抓取 GitHub(一个开源项目托管平台)的项目代码,
智能分析 arXiv(一个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论文
预印本的开放获取网站)每日论文,动态生成个性化实验项目。2023 年,
该系统自动更新课程内容 1273 次,产生教学案例 485 个。
采取对抗式学习机制。剑桥大学设立“人工智能竞技场”,每周发布来
自深度思维公司的技术挑战,实时对接 Kaggle(一个国际知名数据科学竞
赛平台)的竞赛排行榜。2023 年该平台产生专利技术 21 项,孵化初创企业
5 家。
评估体 系变革 面向未来的能力图谱
欧洲一些大学采用了创新的潜能量化评估方式。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开发了“技术熵”评估模型,包括 3 个维度:聚焦知识获取速度,每周追
踪学生在公共研究数据库的知识获取轨迹;聚焦系统思维构建,评估多模
态信息整合能力;旨在突破潜能,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监测学生
170
解决开放性问题时前额叶激活强度。
一些大学采用动态能力雷达图,可视化评估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了六维评估体系,包括数学抽
象、算法创新、系统构建、硬件协同、伦理思辨和技术预见,每个维度设
置 10 级成长刻度。学生每学期都会获得自己的进化路径图。
北美的一些大学建立了课程成绩链式认证体系。值得关注的是麻省理
工学院的“技术护照”制度。该制度将课程成绩转化为数字权益凭证。学
生的课程和项目成果自动生成可验证凭证,按能力图谱接入领英
(LinkedIn,一个职场社交平台)人才数据库。该学院 2023 届毕业生平均
获得 7.2 个企业直接认证的技能徽章。
课程生态重构 产学研共生进化
完善校企对接系统。深度思维公司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通过多种方式
实现产学研合作,包括:建立技术预见工作坊,提前 18 个月共享研发路线
图;建立问题漂流池,企业开放尚未发表的论文预印本作为课程素材,大
学和企业合作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开通人才旋转门,学生直接参与核心项
目开发。2023 年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中,32%获得企业首席科学家职位邀约。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打破人工智能创新的
“最后一公里”。该校课程和项目成果自动进入专利池,学生可保留 51%的
知识产权,企业通过“技术期权”优先获得转化权。该机制催生了 23 家独
角兽科技企业,总估值超过 300 亿美元。
编织全球创新网络。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了“24 小时开发链”,该校匹
兹堡主校区攻坚基础理论,硅谷校区聚焦产业应用,卢旺达校区开展社会
171
实验。学生团队可实时切换研发场景,在医疗、农业、教育领域验证技术
方案。
师资结构优化 跨界融合的教师团队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是融合了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实践、场景应用、技
术转化和规模扩张的完整课程体系。大学传统的、单一来源的研究型师资
队伍难以满足高质量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要求。为了更加有效地开设和实
施人工智能课程,国际知名大学纷纷招募和培养双栖教授、算法教师和人
工智能教练。
斯坦福大学 30%的人工智能课程由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深度思维公
司的在职科学家联合授课,这些科学家兼具研究员和大学教师的双重角色。
剑桥大学设立了专门岗位,负责在 GitHub 项目中挖掘教学案例。麻省理工
学院的课程助教团队包含了GPT-4模型和AlphaGo (一个围棋人工智能程序)
的训练师。此外,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了“知识策展人”制度,由博士生
团队实时监控 300 多个人工智能技术子领域的进展,每 48 小时更新一次教
学知识库。这种机制使 2024 年春季课程及时纳入了 Sora(一个文生视频大
模型)的底层技术解析内容。
课程伦理体系 建造技术文明的护栏
培养价值敏感性。英国牛津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伦理沙盘”课程,
采用自动驾驶电车难题仿真系统、大模型偏见检测对抗实验、脑机接口身
份认同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敏感性。在
学习了“人工智能伦理沙盘”这门课程后,学生需要通过学校伦理委员会
组织的答辩,才能进入技术开发阶段。
172
预评估社会影响。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发了“技术冲击波”
预测模型、劳动力市场影响模拟器和文化适应性评估矩阵,所有人工智能
项目必须通过社会影响评估才能获得经费支持。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21 年的报告《人工智能与
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中提出,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合
乎伦理、有助于实现包容和公平。瑞士日内瓦大学建立了“人工智能联合
国”教学平台,实时对接真实的国际组织决策系统,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
政策制定者,协商制定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学生的提案被欧盟《人工
智能法案》采纳了 12 处。
当下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实践,揭示出了人工智能时代课程的变
革逻辑,即人工智能教育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正在演变为技术文明的
孵化器,其核心在于构建“教育—科研—产业”的同频共振系统,使课堂
成为技术迭代进化的第一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
收者,而是科研新范式的共同创造者。这种教育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培
养能够驾驭技术奇点的“新人类”——既掌握重塑世界的工具,又深谙文
明延续的智慧。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名言:“我们不是在培养适
应未来的人,而是在创造未来本身。”
(作者:祝刚 吴淑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祝刚系该所副教授)

上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下一条: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