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评价
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控评价 >> 正文
以高品质 教科研支撑职普融通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4/07 09:36:21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4 日 05 版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17 年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
于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意见(试行)》,标志着市域统筹推进职普
共育复合型人才探索正式开始。7 年间,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职业体验
在成都市大中小学校逐渐实现常态化实施,常年覆盖学生 200 万余人,中
小学覆盖率 100%;高中阶段职普融通实验班形成了“课程互融、师资互通、
学籍互转”的融通新样态。2024 年,职普融通实验班招生人数达到 4760 人,
7 年增长近 6 倍;高等教育阶段 4 所市属职业院校以校地校、校企校共建等
形式与本科高校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实现了职普融通贯穿成都市大中小
学教育体系全过程。
没有科学的教育研究,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在这 7 年探索中,成
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科研与教研“双引擎”作用,推动职普融通由政
策倡导的“通”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融”。
开展互动共进的职普融通序列研究。将问题课题化是常见的行动策略。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课题研究上,一是坚持生涯教育研究主线。组建
大中小一体、职普共研、校企协作的研究团队,将职业生涯发展理念渗透
到职业启蒙、职业体验、职普融通实验班、综合高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高
校共建等各教育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发挥重点课题牵引作用。以部、
省级课题为牵引,从中观层面揭示职普融通的运行机理与实践逻辑,为一
线教师开展职普融通实践提供方法论框架和结构模型。三是倡导小而美研
究范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引导学校聚焦职普融通实践具体问题,由研究
“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
探索互联共建的职普融通教研样态。在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中,
教师因何可为、以何而为、如何作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是重塑教
192
研体系架构,构建“职普融通、优势互补、双向奔赴”的教研体系,引导
不同类型学校从“单一独研”走向“联合群策”。开展公共基础学科“普职
融通”系列教研活动,普教教研员和高中名校教师越来越多地走进职教课
堂。二是延展教师能力边界。打破学段分割、学科壁垒、类型差异,职普
共培职业体验、STEM 教育、劳动教育“种子教师”达 300 名。三是变革教
研传统样态。一方面建好数字教研平台,职普教师互鉴共研,发布涵盖知
识与技能课程、特色优势课程、精准扶薄课程等不同类型的培训资源 7786
个;另一方面,创新在线师培模式,聚焦课堂主阵地,围绕“重点、难点、
怎么讲、怎么练”,发布微课 14725 节,覆盖 60 门普教学科和职教专业。
构建互通共享的职普融通运行模式。职普课程的融合情况决定着两种
教育类型的融合程度,影响着育人质量与水平。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
是开发职普融通课程。推动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开设科学技术类、文
化艺术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等课程,共同研制职普双向互转课程
设置和教学计划,实现课程双向融通、学生双向流动。二是建设职业体验
特色课程。发挥职业学校优势专业资源,职普教师共同开发横向遍布成都
重点产业、纵向覆盖小初高不同学段的职业体验特色课程。三是探索综合
高中课程模块。推动综合高中融合实施“学术类课程、应用类课程、特长
类课程”,开展“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四是优化线上课程资源供给。
以成都数字学校为依托,联合在蓉高职院校,面向中小学生在线直播职业
体验教育课程 78 门。建设成都职业体验中心,研发虚拟仿真软件 180 余套,
形成云端自主体验场景。
(作者:高瑜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与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文力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与高等教育研究所教研员。本文系四川
省 2023 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协同机制研
究”成果)

上一条:办好新专业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下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