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12 日 11 版
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天
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守正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
规律特点,探索形成思政育人新格局。
校内校外联动,精心构建立体化思 政“大课堂”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文化强国建设和新时代青年学生特
点,立足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通过校内外有效联动,将思政“小课堂”
有效衔接社会“大课堂”。
首先,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天津市“劳模精神、劳
动精神、工匠精神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促进“三种精神”融入
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创新
“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路径。例如,近年来,天津职业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围绕“三种精神”,科学化、系统化地推进 100 个重
点教学案例建设,建设完成后的实验室还将作为天津市大中小学校弘扬“劳
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活动基地,为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校沉
浸式学习体验“三种精神”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
育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校在天津市北
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共研共修与资源共享,与所在片区中小学协力
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142
再其次,广泛参与“红色文化进课堂”主题宣讲活动。红色文化不仅
要教师讲,也要青年学生讲,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给同龄人听更容
易引发共鸣。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广泛参与学校“红色
文化进课堂”主题宣讲活动,悉心指导青年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推进红
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让青年人教育青年人,让青年人感染青年人。
文化思政融合,激发大学生文化传承热情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将文
化思想与思政课程融合新路径,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探索文化与思政相融合,
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
首先,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文化
建设内容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主备人讲解、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的
方式,整合多门思政课相关内容,凝聚教师不同学科背景的合力,集思广
益拓展形成完善的教学内容。例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教学内容,
注重将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
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定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其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素质课。通过开设“中国共产党百年
立法史”选修课,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丰富的法治实践展现党
领导法治建设的历史轨迹和巨大成就,坚定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的法治信仰;通过开设“中国共产党红色家书选读”选修课,选
取感人至深的红色家书,唤醒青年学生内心深处的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举例说明,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讲授“中国共
143
产党百年立法史”文化类素质课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帮助学
生树立法治信仰。通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及重大意义
等专题内容,并以案例为素材,涵育学生法治文化自信,鼓励他们自觉投
身法治中国建设。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所
需的生动素材,而且让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坚定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法
治素养。
再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坚持
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微视频、微课、主题
演讲、社会调研、参观展馆观后感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教学。例如,天津
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
式,带领学生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开展大学生思政课比赛,让学生身临
其境感受伟人的丰功伟绩。带领学生赴天津博物馆开展行走的形势与政策
课实践教学,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与引导下,学生深入了解天津的
悠久历史以及城市的发展历程。同时,将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有效转化
为思政课教学所需的生动素材,使课堂与博物馆实现有效连接,让学生深
刻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
力量。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天津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
设培育单位,未来将继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