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4/07 09:29:35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03 月 21 日 08 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教育“小课
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不断增进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
个认同”,让实践育人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改革创新,依托 2024
年度涪江流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摒弃了
传统思政课“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痛点、难点和关键点,以
实践育人为靶点、实践育人课程化为靶向路径,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构
建了从一门实践课到实践课程体系的“三阶递进 三课一体”实践育人课程
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课程构建:三阶递进,三课一体
学院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理认知、受
教育者个体成长的系统性,坚持“大课程观”,有机把握“大思政课”建设
过程中内部与外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内外纵横融通,统筹推
进“大思政课”建设。学院围绕“一化促三化,四化同步”的核心思路,
以课程化推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标准化、系统化、特色化建设,构建“大
思政课”实践育人基础课(大一)—主干课(大二)—拓展课(大三)循
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三阶递进·三课一体”实践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德
法、红色文化、匠心、非遗、田间五维课堂整合的实践育人活动,实现课
程内容的多资源导入、教学场域的多维度拓展、育人主体的多领域融合,
145
实现学院“三课四化五维”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突破。
课程实施:项目驱动,多元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因人而异、因
势而化,以贴近青少年实际的方式方法分阶段、针对性开展。学院在推进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中,紧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以“课程
为体、实践为用、育人为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
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耦合。学院通过实践育人课程化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瞄准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的行动靶点,通过制度化保障、体系化设计、
项目化实施,有的放矢地疏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及体系建设的堵
点与关卡。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是课程建设的行动基石
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高效规范化运行的
前提与基础。学院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无论是课
程资源开发还是课程体系重构,均需要学校在全校乃至区域范畴进行资源
统筹和制度化保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基地建
设、资源调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化保障,奠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
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强化系统思维,体系支撑是课程建设的四梁八柱
学院“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是以课程为锚点联动各类育人
基地引入多元化师资队伍、生动鲜活的多样态育人资源、全过程数字化评
价支持系统,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架起坚固的四梁八柱,有
146
力支撑“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序开展。
师资队伍“同行计划”。依托课程建设,在区域内“大思政课”共同体
中发起“星火同行·聚光成炬”的行动号召,通过细化“大思政课”建设
相关机制,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践育人过程中,各师资力量应在大的系
统谋划下明确各自的地位与功能,捋清各师资队伍出场的时机、场合、方
式,使其合理、有序、有机嵌入各环节。鼓励跨校、跨单位、跨行业培育
“大思政课”育人成果,成果覆盖科研、教研、教学、学生赛事等多个领
域,打造开放式育人梯队,引入多领域育人主体,积极培育和孵化典型育
人案例,并配套相应经费奖励,构建成果共孵共享、交叉联动、有机融合
的开放式大师资体系,形成活动共研、师资共建、学生共育、成果共孵、
资源共享的常态化、长效化师资队伍同行机制,绘制“大思政课”实践育
人的全社会全员参与的社会图景。
教学资源“三联动计划”。生动鲜活的社会资源,为“大思政课”实践
育人注入“源头活水”。学院通过全面统筹安排,实施教学资源开发的“三
联动计划”,开发包括革命历史场馆、工厂企业、城乡村镇、文化展馆、学
校社区等在内的五维实践育人场域,深耕一大片实践育人试验田,开展德
法、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匠心、乡村振兴五类实践育人活
动,融合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社会资源和榜样资源等多方要素,通过校
内校外场域联动、线上线下网络联动、大中小跨学段联动,构筑协同育人
资源大平台,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多维实践场域中发现真问题、开展真实践、
习得真知识。
(三)突出职教特色,项目化任务驱动是课程建设的动力引擎
147
项目化学习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协作性、跨学科性等特征,完美契
合“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课程特性和要求。学院深耕职教特色资源,广
泛开展区校联动、校社融合、校企协作,对“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进
行项目化设计,按照确定实践项目主题—情景嵌入—发布任务—成果汇报
展示,在五维课堂内容框架下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兴趣爱好等开发多个子
项目,同时根据社会热点变迁、学生需求变化等需求端变量进行动态及时
的教学内容供给调整,对实践育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任务化
实施,实现教学过程流程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教学评
价成果化,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
鲜明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内容供给模式。
课程评价:P CIPP  模型,全周期评价
系统的“全周期成长计划”。充分依托数字技术发展,利用 CIPP 评价
模型对实践育人课程进行全链条全过程的“成长式”系统评价计划,对实
践育人活动的实效性开展全方位真实测评。通过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分别对育人环境基础能
力、育人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过程行动能力和育人成果绩效能力进行科学
分析与评价,并贯通全学段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生成高职学段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综合素养画像,保障实践育人实效的可测、可评、可控、可信。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院以课程化推进“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从实施
成效来看,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阐释与实践育人在立德树
人目标上的完整闭环,推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向更高水平发展。

上一条: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融合六精准”打造思政 下一条: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增强思政育人实效 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