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12 日 12 版
近年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将审
美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实践中,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方式,提升思
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思政育人目标为本 深化审美教育资源整合
为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学院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
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通过校企合作、社会筹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来
源渠道,确保资金投入精准对接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学院不断优
化资源配置,深度挖掘校园内的审美教育资源,将各课程中蕴含的审美教
育元素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学院
坚持以思政育人目标为导向,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独立安排与调整,深刻
剖析审美教育的时代性,革新人才培养方式与研究范式。通过整合思政学
科与其他学科资源,深度挖掘审美教育的当代价值,学院构建了立体、多
元、融合、开放的教育互动形态,推动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助力学生
学有所成。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传统观念,加强对学生审美
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育人的工作机制。结合示
范项目,学院增强全局协同效应,依托学院、社会、家庭和学生四方力量,
打造具有立体多维特征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平台,实现课堂教
育理念与审美教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
159
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史馆、历史文化中心等地开展现场
调研,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院充分
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将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民俗博物馆等校外资源纳入
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校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通过运用艺术、文学、古迹
等多种美育资源,学院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
力。
发掘学院人文底蕴 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品牌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掘自身文化底蕴,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审
美教育课程,同时对课程评价制度进行优化,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
化的评价制度来推动以美润心,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思政品牌。学院通过设
置“中国传统山水画”“当代经典小说及影视赏析”“音乐与健康”“探索物
理之美:科学与生活的艺术融合”“大学生礼仪”“乡土文化与文化安全”
等美育选修课来充分发挥美育作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同时,学院积极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持续在思想、行为和志趣上受到美的熏
陶和浸润。在创新思政教学的实践中,思政课教师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利用学校社团、学生会、团委等资源,组织各类与美学有关的校
园文化活动,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
被美学所感染。比如,在学院举办的“道不尽家乡美”上,学生们将对家
乡美丽山川的深厚感情和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学院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师生们也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审美教育融入
学习与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促进学生
审美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160
发挥新媒体优势 加强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依据思政教学要求,对新媒体中的有用信息进
行再整合,使思政教育的内涵之美得以进一步提升,使审美教育在思政教
育中的功能得以有效实现。一方面,高校教师会对学生们喜欢的新媒体作
品进行深入研究,收集那些有审美教育价值和积极健康的内容,从而能够
持续地扩充思政教育资源。同时,以扩充教学渠道为基础,根据思政教学
目标,对所获取的素材进行二次处理,提高其美学价值。例如,教师会利
用新媒体技术将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提炼出来,将民族音乐中的正
能量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进一步开发其中的审美价值,使学生在接受思
政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院思政课教师
也擅长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合理安排,引导
学生透过相关作品来讨论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或伦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会利用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判断
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院教师会依托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
计与课题研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媒介素养,进而打造一支灵活运用新
媒体技术、展现美学思想的思政教育队伍。另外,学院也着眼于院校网络
思政现状,坚持“内容为王、渠道为要”,加强线下内容供给、线上渠道拓
展,线下线上同频共振,在创新“审美+思政”网络育人形式的同时,努力
拓展思政育人网络空间,通过加强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
等平台运营,并与各二级媒体平台联动,形成媒体矩阵。
拓宽思政教学渠道 着眼于构建审美教育合作 模式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通过对审美教育的改进,打造了多方参与、共
161
同发展的审美教育合作体系。在思政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
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同时学院从自身实际情
况出发,在学科与院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起一
种默契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模式,促进学院服务模式转型。
学院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并深化与其他
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多元、立体、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自主培养
机制,将重点放在横向科研项目和技术成果转化上,推动审美教育的创新
发展。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实现以课堂教学实践传递美、创造美,开展丰
富有趣的思政教学活动,比如学院和其他合作主体一起通过“三下乡”社
会实践活动,让师生把实践体验融入到实际创作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运用
水平,深化实践教学效果,推动思政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有机融合、同向同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