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光明日报》2025 年 03 月 27 日 12 版
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时俱进
探索创新,构建“理论实践并重、显性隐性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思政理论教学
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学校立足“第一课
堂”主阵地,创新优化思政课堂教学,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
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优化教学形式。学校打通“第二课堂”、构建“网络课堂”,不断优化
教学形式。举办“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分课堂第三
讲暨“劳模工匠面对面”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模
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系列在线课程,设置近 700 分钟共 61 个专题,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全校师生提供百年党史线上课程,构建常态化学习机
制。
丰富课堂内容。学校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打造 360
平方米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综合运用 AR、VR 等数字技术,将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环
境,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
作用,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围绕“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就业形势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等专题开展系
163
列讲座,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和社会经济
发展趋势。
创新思政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探索。
学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探索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课和现实结
合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引导学生在“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拓展实践渠道。学校参与共建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打造学生思
政课线上研学基地,不断拓展实践渠道。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小坝村共
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学基地,引导师生深刻思考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
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等地作为思政课线上研学基地,开展重温入党誓
词、讲革命故事、看红色展览、听红色教育课、唱红色歌曲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断汲取奋进力量。
开展实践活动。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各专业课程
思政实效。在思政课程中设置表达学子爱国情怀的“给祖国母亲的一封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明我参与”,增强大学生法治思维、法
律意识的“宪法晨读”,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新时代我来说”
“我看乡村振兴”等具体实践活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出勤率、抬头率、
点头率、微笑率”;到澜沧县富东乡开展电商助农专题培训活动,展示专业
学院课程思政团队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能力、精湛的学科素养,
帮助村民打开农副产品销售的新渠道。
164
创新校园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学校充分运用“大思政课”育人抓手,
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用好学校思政社团。学校着力加强思政社团建设,深化“三全育人”
效果。红色文化研习社举办弘扬井冈山精神宣讲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
谱系系列学习活动、“庆祝改革开放 45 周年”主题闯关活动等,积极传播
红色文化;法学社举办“学习《民法典》 弘扬法治精神 创造美好生活”
专题讲座、“全民普法,以诗懂法”宪法日宣传活动等,丰富学生校园文化
生活,提升学生法治观念。
组织多样文化活动。学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思政育人实效。红
色文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建工学院青马班、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安宁市石江学校等院校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宣讲;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活
动充分展示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成果,以榜样的事迹锤炼意志品格,坚定
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