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4 日 05 版
职普融通作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关键课题,其实施的重点与难点
在高中阶段。要破解当前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所面临的难题,应以职普平等
地位为根本前提,以制度体系建构为基本保障,以育人路径创新为发展动
力,以服务生涯发展为最终导向。
以职普平等地位为根本前提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职普融通寓于职普分离之
中,并通过职普分离所表现出来,亦即职普融通需要在彰显职业教育与普
通教育各自个性的前提下进行,没有主要和次要、上位与下位之分。故而
要实现职普融通,就必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
当下,“让人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并且能通过这类教育成长成
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尽管目前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得以明确,职
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所提升,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并未
实现,“趋普避职”的社会主流意识仍旧根深蒂固,中等职业教育常常沦落
为普通高中教育下位的“兜底”或“替补”教育,使得职普融通有名而无
实。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来都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只有一条出路,更不能
以同质化的模式培养人才。因此,如若职业教育未能取得与普通教育同等
的地位,那么任何高中阶段职普融通的探索都将难以推进。未来的政策布
局应当格外注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尤其要保障好中职学生
的就业与升学前景,这是职普融通顺利推进的根本前提。
以制度体系建构为基本保障
要切实做好高中阶段的职普融通,需要政府围绕课程互设、学校互融
188
与学制互通等方面建构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应包括规制
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及文化—认知性制度等,使得制度在执行中既具有强
制力,又满足社会期待,同时符合共同价值观。
首先,要建立健全职普融通的基础性制度,包括变革评价与职业教育
招考制度、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管理机制等。职普融通不仅要
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育人,更要畅通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转
换渠道,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自由选择适合的学习道路。
为此,建议适当减轻中考作为学术筛选工具的作用,同时完善普通高考与
职教高考双轨并行的考试体系,加强国家资历框架及学分银行的建设,营
造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融通环境。
其次,要明确各主体推进职普融通的责任分工与社会期待。我国的职
普融通项目多自上而下推动,因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特
别注意明晰各方权责。一方面,要在政策的制定、传播、执行与消化环节
加以重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关于职普融通政策的讨论和意见征集,确保
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清楚理解职普融通的目标及其意义。另一方面,要逐
步建立一套推进职普融通的考核激励制度,不断完善综合高中试点,完善
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与生涯指导教育的保障机制,建立起中职学校与
普通高中的平等合作机制。
最后,要形塑积极的职普融通文化氛围,使其成为集体的信念与价值
观。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从外部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
机会、薪资待遇与晋升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舆论引导公众形成对职普
融通的正确认识,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观念深入人心,
让学校、家长和学生主动参与到职普融通行动中。
以育人路径创新为发展动力
189
我国高中阶段的职普融通在初期仅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内容或
者班级的整合,而后逐渐探索试点综合高中,由中职学校提供技能培训并
协助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等。职普融通实践模式的不断拓展,本
质是创新基础教育的育人路径。在智能化时代,职普融通的突出价值在于
满足民众的多元受教育需求,因此对高中阶段育人路径的不断创新是职普
融通的根本动力。
首先,推动职普融通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中职学校可助推中小学进
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规划指导与劳动教育等,打造职业体验的多
元学习与互动平台。目前的实践探索中已涌现出丰富的职普融通路径,如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积极与当地中小学联合开发“劳动六艺”课程,北京
市东城区依托职教资源构建与开发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此外,STEAM 教育
对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价值,中职学校可顺应职普融通的发展导
向,积极参与中小学 STEAM 教学改革。
其次,扭转以往从中职学校到普通高中的单向资源流动模式。中职学
校亦可寻求普通高中优质教师与课程资源的支持,适当增加普通课程的内
容和学时,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如重庆市永川区开通“职普环
线”,积极推动普通院校干部教师到职业院校交流任职,进行融通“试水”。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联合办学的普通高中共同组建文化课教师师资
队伍,进行跨校走教,课程同步。
最后,循着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愿景,探索发展综合高中有一定合
理性。当前,福建、河南、陕西和浙江等省份已开展了局部试点,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当前我国是否具备大规模发展综合高中的客观条件仍需进一
步讨论,综合高中的试点工作还需因地制宜,审慎推进。
以服务生涯发展为最终导向
190
有人认为,职普分流是全民教育焦虑的根源,甚至提议“取消高中阶
段的职普分流,让学生全部上普通高中”。然而,职普分流并不是加剧学生
和家长的焦虑与内卷的症结所在,单一而狭窄的成长成才通道才是其根源。
在教育内卷与教育焦虑蔓延的当下,职普融通恰恰给了我们一把打开生涯
发展之门的钥匙。应当以服务学生的生涯发展为最终导向,在基础教育阶
段贯穿职业测评、职业体验和生涯指导。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虽然由就业导向转向了升学导向,但结合我国区
域间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仍是中西部相对
落后地区的学生所急需的。再者,高中阶段是个体生涯发展奠基的关键阶
段,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都将步入职场。在高中阶段加强职普
融通,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并为面对充满易
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
模糊性(Ambiguity)的“乌卡(VUCA)时代”做好准备。
未来教育无论是关注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都离
不开职业教育的陶冶。正如黄炎培所言,“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
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普通高中不能借升学导向回避职业陶冶教育的责
任,脱离具体的职业开展素质教育,而应发挥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陶冶教
育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范栖银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石伟平系华东师
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教育学
一般项目“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