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科教融汇”出实招 “有组织科研”见成效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4/07 09:40:16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3 月 17 日 06 版
“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千年蜀锦曾以精妙技艺名扬四海。今日,四
川轻工纺织产业作为全省优势产业之一,在“制造强国”与“乡村振兴”
战略双轮驱动下,正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征程。
作为已扎根巴蜀大地 86 年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
纺专”),近年来,秉承“衣被天下”的使命担当,紧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立足纺织特色和办学实际,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
通过与四川省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深度对接,构建起“制度创
新—平台建设—团队赋能—技术攻关”四维联动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2023 年,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同比增长 45%,校企联合申报的 20
余个纵向项目中 6 项获批省部级课题,发明专利授权量、SCI 论文发表量均
创历史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研发的丝素蛋白基功能材料、包覆纱
纺制等关键技术成果,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2024 年,
横向技术服务到账同比增长了 4 倍以上,创历史新高;获批省部级项目 10
项、市厅级 55 项。一系列成果彰显出“有组织科研”体系化推进的显著成
效。
制度“破冰” 激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轻工纺织产业的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而高校的科研平
台建设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支撑。成都纺专近年来通过系统性改革,将“有
组织科研”理念融入血脉,让创新活力在制度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区域产
215
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注入蓬勃动力。
2023 年,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经费管理、
岗位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规范制度,以“放权赋能”为导向,强化跨
学科团队和产学研项目的资源整合,出台覆盖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组合拳”,
为有组织科研提供制度保障。
成都纺专依托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链,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
体制机制,形成“省—市—校—院”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构建“轻纺科研
平台群”,高质量服务纺织全产业链的建设机制;全面落实科研领域“放管
服”,充分发挥系列制度的导向作用,全链条全要素赋能、赋权,激发创新
活力。同时,学校以科研项目成果反哺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研训合一”
项目化实训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服务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高、社会贡献度低等
现实问题,成都纺专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理念,通过
有组织科研,积极探索“成纺+”模式,深化校企共建共育、共用共享“大
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从“小切口”入手,
积极探索“成纺+平台”“成纺+项目”“成纺+团队”等模式,激发协同创新
活力,助推产业技术攻关,并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共建纺织服装产业园
区和基地,形成“校地企园”协同发展格局,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四川雅安芦山纺织产业园,校企共建“技术超市”,企业按需“点单”,
学校定向“供货”,形成“园区命题—院校答题—企业验收”的创新闭环。
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质量检测,企业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地方政
府部门搭建政策桥梁,各方的紧密合作催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反应”
216
——学校承接编制了《芦山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累计为企业培养 800 余名
初中高级技工,助力企业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园区需要什
么,学校就解决什么”。
这正是成都纺专创新“入园融链”模式的一个缩影,学校以有组织科
研为雅安芦山县、宜宾屏山县、达州渠县、遂宁大英县、绵阳三台县等纺
织服装产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撑、输送高技能人才,形成“校地企园”协同
发展的制度闭环。
制度的“破”与“立”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近两年,学校的科研成
果丰硕喜人。在横向技术服务、发明专利授权量、SCI 论文发表量、项目申
报等方面均创新高。尤其在技术研发方面,学校与宜宾丝丽雅集团联合研
发丝素蛋白基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可降解纺织品等新产品,项目得到中
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促进丝丽雅集团 40 万锭高端纺纱生产
改造,助推宜宾市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同时,学校派遣博士团队组建
联合攻关团队,围绕特种纺织材料、功能性服装等领域开展产教融合与科
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平台筑基 四级体系赋能全链升级
作为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力量,学校对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筑基”作
用。近年来,为夯实创新根基,成都纺专聚焦轻工纺织产业,通过校企共
建等途径,积极打造了“省—市—校—院”四级科创平台矩阵,积极投身
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省级平台建设中,成都纺专聚焦特种纤维、特种面料、特种服装等
领域的功能化开发与应用,成功立项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
217
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拥有超 40 人的高水平研发队伍,致力于解决
纺织材料在高端应用中的技术难题。中心研发的耐高温、抗辐射航空用纺
织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某型装备的配套装备,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同
时,学校还凭借长期深耕纺织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深厚积淀,获批
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旅部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通过
3D 建模、动态模拟等技术,成功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织物 11 片,助力古蜀文
明的探索挖掘;开发蜀绣针法智能示教系统,建立蜀锦历代纹样数据库和
织机 3D 模型,应用于各类非遗技艺培训,惠及学员千余人。在延续传统工
艺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还为现代纺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技术支持。
在特色平台建设中,全国航空用特种纺织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
学校在高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该中心专注于研发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的特种纺织材料,例如耐高温、抗辐射等性能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满足了
高端装备的需求,还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使学校在
高端纺织材料研发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学校已建成省级科研平台 3 个、市级科研平台 3 个、校级科研
平台 11 个,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其
中,“特种纺织材料研发团队”近三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两项,相关成果入
选国家教育部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库。
团队聚力 跨域人才助力科教融汇
随着轻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化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
来,成都纺专致力于为产业发展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通过校企团队的专
业化建设、跨领域复合型团队驱动创新等途径,助力产业迭代升级。在与
218
川开电气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校组建专业技术攻关团队,聚焦产业发
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开发智能输配电产品,助力轻工纺织企业实现绿
色低碳生产。校企团队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还体现在组织管
理上,通过定期沟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团队能够快速响应,为企
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成都纺专依托自身在纺织、材料、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优势,组建
了“科学家+工程师”复合型团队。这种跨领域复合型团队是学校助力驱动
轻工纺织领域创新的重要力量。以轻工与材料学院固定研究团队为例,团
队成员中包括 7 位教授、8 位博士和 1 位产业教授。他们专注于生态染整、
功能纤维合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类似的团队在学
校不止一个,在极大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还营造了“多学科交
叉、多领域融合”的创新生态。例如,学校与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
司共建航空航天产业用纺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研发降落伞材料;与
跨国专家团队和国内先进装备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攻关超临界 CO2 无水染
色成套装备与生产工艺等技术,研发设备达到日产吨级布料无水染色,实
现污水零排放。此外,团队还承接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国家
重大科研项目,完成了防中子辐射面料的中试研发,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
要技术支持。
专业团队的建设,在助力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
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成都纺专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将真
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索形成了“研
中学”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就深度参与了大功率无源
219
微波器件联合研发中心的项目,与校企团队共同攻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
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培养了自身的工匠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壳聚糖纤维”研
发项目中,通过对材料性能的深入研究,成功优化了纺织品的生物降解性
能,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解决方案。这种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不
仅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
了高技能人才储备。
科教兴国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担当;科教融汇
则为职教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千年
蜀锦到航天面料,从传统织造到智能制造,成都纺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
的有组织科研之路,打通了“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养”
的链条。“我们既是传统产业的守护者,也要成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成
都纺专党委书记任迎伟说。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
为加快建设纺织强国贡献“成纺智慧”。

上一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强化“融会贯通” 培养工匠人才 下一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构建“ 3+5+N ”育人模式 打造科教融汇发展新高地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